2012年10月19日  星期五 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我們為什麼上大學?當代大學生超七成無明確目標【2】

2012年10月19日09:39    來源:《信息時報》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五個時代的大學夢

40后:為好“出身”為“回城夢”

1958年“大躍進”時期,當時中央提出 “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上大學機會驟然增加,大批工農兵子女借上大學延續其“好”出身。而到了文革時期,高考停止,大批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也渴望通過免試上大學,重回城市,改變命運。

“有一半人能考上大學”

王伯伯,1940年出生,1958考上華南理工大學前身

在1958“大躍進”那一年,廣州人王伯伯考上了華南理工大學的前身——華南工學院纖維素化學專業。王伯伯回憶,“大躍進”時上大學的機會不少,當時和他一起考大學的高中同學挺多,而且有一大半能考上大學。王伯伯的家庭出身屬於當時“比較好的”工農兵,“國家在錄取大學生時就向工農兵子弟傾斜,我不能‘浪費’了自己的‘出身’不上大學。”

上大學后,按照國家政策,王伯伯每月能獲得10.5元的國家助學金,他已是十分滿意,“這能解決我一個月的吃飯問題了,當時家人每月隻有9元的工資,很窮困,這也是我考慮上大學的原因之一。”

“選廣州醫學院隻為能回廣州”

毛醫生,1951年出生,1974年考上廣州醫學院

毛醫生是王伯伯的愛人,她在文革期間上的大學。不過,文革期間,高考已被廢除,僅初中畢業的毛醫生是免試直讀大學的,她對大學的選擇以是否能分配回城作為第一考慮條件,為此,她放棄了名氣最大的中山醫學院,選擇廣州醫學院,原因就在於她聽說中山醫學院畢業生要全國分配就業,廣州醫學院則可分配回廣州就業。

(責任編輯:夏麗娟)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