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2日  星期一 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京華時報:盡孝不能止於“孝工資”

銀玉芝

2012年10月22日15:21    來源:《京華時報》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在重陽節到來之前,山東一家企業直接給員工父母發放“孝工資”的事情,因為媒體的報道被熱議。其實在年初之際,這家企業發放“孝工資”的新聞就已經引起大家的注意了。當時就有網友說,這不過是一家公司在作秀。

我想說這樣的秀,但做無妨。它不僅無害,對於公司來說,既是很好的企業宣傳,也是“收買人心”的舉措。更大的意義在於,主動履行社會責任的企業,實實在在為該企業員工在親情和孝道上做了表率。這不禁讓人想起“常回家看看”入法。比較而言,立法規范無法量化感情慰藉,難免會引起公權過度介入私人領域的擔憂﹔但公司自主行為的“孝工資”,對員工無強制卻不時提醒,並以行動影響人心。

今年新版“二十四孝”行動標准,其中“教會父母上網”、“帶父母一起出席重要的活動”等孝的標准則也引起了熱議。這些要求看似簡單,但要執行起來卻也讓人尷尬。然而,不論怎樣,正如全國老齡辦副主任吳玉韶說的那樣:新“24孝”行動標准與舊“24孝”形成對比,就是想告訴大家,時代的腳步在不斷向前邁進,我們對“孝”文化的理解,既要傳承又要有創新。

人際之間的傳遞、代際之間的傳承,會讓一個正常社會必須的德性永不消亡。這樣的傳承,才能讓一個社會人倫井然、秩序不崩。

所以,對於“孝工資”類似的舉動,其實應該給予一些溫情的敬意和感激。無論有多忙,在某一天我們可能會猛地發現,自己供職的公司每個月都在為自己“盡孝”,自己卻因為所謂的忙碌而很久沒有回家,許久沒有電話回家問候一聲,是否會有一絲愧疚?這就對了,人倫孝道無非就是在這般不經意間得到延續。

這讓我想起某汽車品牌的廣告片,一位白領很久沒有回家,某一天終於有空了,開著一輛轎車喜悅回鄉。父母自然是欣喜萬分,精心准備飯菜等著游子歸來。可就在白領駕車到一鄉間橋上之時,老板來電,有急事必須回去處理,他不得不調轉車頭……片末的字幕將這則廣告推向高潮,“別讓父母的愛,成為永遠的等待”。顯然這樣的人倫元素,喚起人性中柔軟的部分。我特別記得片中白領所開轎車停下的那座橋,這大概算是一個極好的隱喻,它連接的不正是傳統和當代中國的劇烈變遷、轉型。

父母、子女相隔異地,是中國老齡化社會必然經歷的陣痛,要緩解和治愈這個痛楚也不僅僅是子女的責任。當一家企業都願意為此分擔盡力,給員工父母發放“孝工資”,做子女的決不可忘記親情和孝道﹔同樣,於政府而言,不也正是一記很好的提醒嗎?每個做子女的,以及受公民委托管理國家並收取稅費的政府組織,對於這個社會的老人應當給予經濟、精神方方面面的關愛。這不是義務,這是必須盡到的責任。(相關報道見今天A18版)

(責任編輯:李文慧)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