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30日  星期三 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中青報:“失獨者”的隱痛須全社會體恤

2012年05月30日11:36    來源:《中國青年報》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青年節已過,兒童節將至。后面尚有老者的重陽節。中年人,“夾心層”,社會的中堅,自不必有專門節日。但沒有標志日的提醒,並不意味著這一群體就無直逼人心的困境。有時,對某些人而言,甚至幾乎是絕境。
 
近日《廣州日報》的一篇報道,揭示出一部分中年人內心的隱痛。“他們的年齡大都五十開外,20多年來,和自己唯一的子女快樂地生活,正當他們幸福地為孩子購置新房、准備嫁妝的時候,一場意外卻奪走了孩子年輕的生命。他們由此陷入常人無法想象的痛楚當中:年齡太大,他們再次生育幾無可能,每到合家團圓的節日,為免觸景生情,他們隻好躲親避友﹔但兒女的音容幾乎每時每刻都歷歷在目,這讓他們總是眼含淚珠。他們自稱為‘失獨者’,垂暮之年的他們,余生該如何度過?”
 
不必為“失獨者”設立一個標志日,但有必要提醒:須有一種深切的關懷,去體恤這一特殊的人群。從人性講,血緣的阻斷是大悲哀,作為同類當然該給予體察和同情﹔更要從現實看,這些中年人是用他們的命運來承擔一項基本社會政策的長期影響。
 
“失獨”作為人類繁衍的一種個體風險和家族風險,始終存在,無法回避。而我們的社會政策在卓有成效地控制了人口問題的同時,客觀上也加劇了這一風險,或者說,增加了可能承擔這一風險的人群數量。因此,失獨在中國不光是個人問題,也應當被視為一個社會問題。
 
這篇報道中估算的數據可謂驚人:目前我國每年15至30歲獨生子女死亡人數至少7.6萬人,由此帶來的是每年約7.6萬個失獨家庭﹔50歲以上失獨群體日益龐大。
 
記者寫道:全國像這樣的失獨家庭到底有多少?目前還沒有進行過詳細的數據統計……採訪對象“老怪”所在的江蘇太倉市總人口71.72萬,經過“老怪”了解,該市共有115個和他境況相同的家庭。如果以太倉市作為全國的樣本,全國失去獨生子女的家庭肯定超過百萬個。
 
那麼,這是超過百萬份的痛楚。並且,這種強烈的痛楚是一種“隱痛”。記者採訪了五一假期中通過網絡聯系相聚在湖北的40多位中年喪獨的父母。他們說,我們是兩面人,在別人面前總會顯得堅強,但回到家后,深夜合上眼,卻默默哭泣。隻有同樣的命運才讓我們願意袒露心扉,隻有面對這群兄弟姐妹,我們才可以毫無顧忌地傾吐。
 
這些失獨者的告白,讀來令人心酸——他們自稱是精神殘疾者,今生不可治愈。
 
絕大多數像這樣隱秘的內心,或許並不會向社會開啟。但我們的社會不能無視這些痛楚的存在。如果說,那樣的社會政策是一個大國應對現代性挑戰的必要抉擇,那麼隨著時間的推演,日益現代化的社會也應該越來越顯現出其文明的面相。公眾心理應當逐漸形成相應的意識,公共政策應當做出相應的安排,以此來體恤失獨者的隱痛。
 
如前所述,失獨是作為一個社會問題而顯現。因此須明確一點,這種體恤不是某種賜予,而是屬於必要的社會“救濟”。
 
這篇報道同時提供了社會救濟的一個可能途徑。網名“倩影”的失獨者3年前開始建立全國失獨群體的QQ群,如今QQ群由一個變成3個,成員超過1000人。“倩影”說,現在群員的共同願望,就是建立一個屬於失獨群體自己的養老院,因為隻有這些失獨者待在一起,他們的心裡才沒有芥蒂,能夠互相幫助。
 
又是一段令人心酸的告白:“其他養老院的老人都有兒女,入院時,兒女要簽字成為老人的監護人,兒女們也會時常來看望老人。我們一方面進養老院時,手續上會遇到問題﹔另一方面,看到別人的兒女來看望父母,我們情緒上也受不了。”
 
這樣的養老院令人期待。良性的安排是,試點由公共財政出資設立此類養老院,或者,鼓勵民間出資設立,並由政府進行資助。當這些失獨者用他們的命運來承擔社會政策的影響時,動用公共財政對其進行救濟,實屬正當。(徐百柯)
 
(責任編輯:鄒雅婷)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