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3日  星期一 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探訪台灣社區——鄰舍節過得有滋有味

2012年07月23日08:55    來源:海外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鄰舍節現場。本報記者 王 昭攝

拉藍扯來一大片檳榔樹葉,一旁的少年接過來,折疊穿插幾下,就成了阿美人傳統的“鍋”。“鍋”裡倒上水,放進魚蝦青菜,然后丟進幾塊燒燙的石頭……水漸漸滾開,食物的鮮味便四散飄出。

“重整”

這裡是台灣花蓮縣光復鄉的“馬太鞍文史工作室”。主人拉藍向游客展示阿美人傳統的文化習俗。這個籌建於1996年的工作室,是馬太鞍社區文化建設的縮影。

上世紀90年代,在都市務工的台灣原住民遭逢失業潮,部落社區隨之滋生不少社會問題:酗酒、夫妻離異、治安不靖。馬太鞍是全台最大的阿美族部落之一,類似狀況同樣突出。當地居民噶拗告訴記者:“就是學校也發生霸凌案件,我們10多個家長不敢讓孩子在當地學校讀書。”大家舍近求遠,一起把孩子送到了遠處的私立學校。

1993年台灣興起社區總體營造,文化建設是其中的重要議題。馬太鞍社區也在反省。“大家認識到逃避不是出路,無論我們躲到哪裡,問題還是存在。”噶拗說:“一年后,我們把孩子都送回當地學校,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才是應該做的。”

人們開始向傳統文化尋求力量,借由傳統文化,重建社區共同的價值標准。也就在那時,拉藍從台南回到馬太鞍,開始一系列的社區文化復建。他成立了文史工作室,推動阿美人傳統的木雕技藝﹔經營民宿,將傳統農漁產業與生態旅游相聯接。噶拗評價說,拉藍為部落文化復建出力不少。

類似拉藍的做法在馬太鞍社區不斷涌現。人們把木雕、節慶等傳統文化產業化,在創造經濟價值的同時,尋求傳統文化和道德價值的永續。現代文明沖擊帶給部落的彷徨,漸漸得到舒緩。

社區文化復興在島內原住民中蔓延,人們重拾文化的自信。如今,有四五位年輕一代的原住民重新開始文面。

“構建”

市鎮建設發展,新區的出現和擴張。盡管與原住民相比,新區的“新住民”缺少鮮明的文化聯接,但社區營造的努力並未就此放鬆。

今年初夏,桃園縣“鄰舍節”移師蘆竹鄉舉辦。光明小學的廣場上,1700多人“一人一菜”,或是“一人多菜”。大家“圍爐”一處,邊聚餐談天,邊觀賞桃園各個社區文藝團體的表演。

林洲田是大清盛世社區管委會主任。他自掏腰包,端出10道菜:海鮮總會沙拉、麻油雞、盛世媽媽豬腳……准備菜品讓林洲田花了整整兩天時間,但是大家能夠分享自己的手藝,他覺得值。有鄰桌的陌生人經過,他都主動遞上碗筷,熱情招呼:“來吃,來吃!”

桃園縣文化局局長張壯謀告訴記者,這就是“鄰舍節”的初衷:為人們彼此認識提供管道,鼓勵大家拿出結識“鄰舍”的勇氣。

“現代人住在樓房公寓,關上門可以和鄰居老死不相往來,傳統的鄰裡關系已經發生變化。”張壯謀說:“這樣的狀況在桃園更加突出。桃園是‘新移民’比例相當高的地區,平均年齡不到36歲。”

他說,如果“新住民”不認同住在社區,現實中又不能服務於家鄉,將成為心理和文化層面虛無縹緲的群體,“永遠是過客的角色”,對於家鄉和住在地都不會有實際的服務和貢獻。

“台灣社會少子化、老齡化問題嚴重,但我們常說遠親不如近鄰。長遠來講,我們希望通過類似鄰舍節的工作,加強人際關系,未來可以彼此照護、關懷。”張壯謀說。

大陸城鎮化進程正高歌猛進,舊社群解體,新社區涌現,老齡化問題日益突出……但社區建設尚在起步。而在彼岸,始於上世紀90年代的社區總體營造至今方興未艾。人們通過種種努力共塑社區文化,凝聚共識,建構生命共同體。兩岸同文同種,台灣的教訓正是可供大陸借鑒的經驗。

在變動的社會中,讓原住民、新住民都獲得文化和心理的支撐,不但是長期、艱巨的過程,更是讓美好事物持續下去的遠見。(本報記者 王 昭 吳亞明)

(本報台北電)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2年07月23日   第 03 版)

(責任編輯:張東偉)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