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2日  星期五 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筆墨情懷  大家風范 

——品評邵建剛先生的藝術作品

2012年10月11日16:49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海外網電(丁雪峰)邵建剛,字墨言,生於1958年,現居北京。為中國當代不可多得的實力派山水畫家,其畫作匠心獨運,獨具特色,韻味幽遠,深受中外友人的喜愛。現為中國美術學會會員、中國書畫研究院委員、中國書畫創作院院士、中國當代藝術家協會理事、特聘中國當代藝術家協會培訓中心教授、國家行政學院東方欣正書畫院院士,榮獲中國畫壇百杰証書。
 
乍看到邵建剛繪畫作品時,情不自禁地想起王維的古詩:“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然而仔細品讀會覺得先生的畫墨氣拂拂,滿紙輕嵐,或山色幽莽、或山麓嶙峋、山色之碧綠幽壑,山氣之清新襲人,山意靜謐悠遠,自然界的無限風花雪月,釀就出一種棲息精神的“世外桃源”。如此愜意,自然的畫面怎能不讓人流連忘返。
 
如此優秀的藝術作品,我先前以為是經過嚴格的系統學習和名師教導才得以這樣深厚功底。原來不然,得知邵建剛先生從小熱愛繪畫,由於種種原因,一直沒能接受專業藝術院校的學習和名師名家的指點,從小到大靠著自己的天賦和勤奮,堅強不屈地把繪畫這條道路走到現在。伴隨著自己剛正不阿的山水情懷成功地探索出一條屬於自己蒼厚雄健、溫潤高雅的藝術風格。
 
“山路原無風雨,空翠濕人衣”這一詩句真可形象的描述他的筆墨氣息和清新的畫面氣氛,也是似乎可以感受到他山水醞釀的無限情懷。先生自幼喜歡書畫,愛好文學,精通史學,對傳統山水畫技法進行過細致的揣摩、深入的剖析和精微的體驗。對《芥子園畫譜》的臨摹和研究刻苦入微。經過一筆不苟的將《芥子園畫譜》的山水部分從頭到尾的臨摹研究了一遍。對古人荊浩、關 、李成、范寬等名家作品百讀百練,尤其掌握北宋范寬和清代龔賢兩位大家的作品,臨摹的水平造型嚴謹筆墨又不失鬆動,可見他對傳統山水筆墨語言掌握的非常到位。先生善於把范寬、龔賢的豆瓣皴,雨點皴相結合,參與的表現在自己的畫中,其話面峰巒渾厚、氣壯雄強,求潤而不求濕。就像龔賢說過的:“皴法先干后濕,故外潤而有骨,若先濕后干,則黑死矣。”他的畫就是通過這樣的 發加之自己對山水筆墨語言的理解,常常使用積墨、焦墨和枯墨參差並用,層層積染,若焦若枯畫出了屬於自己的藝術風格。其濃厚中又有溫潤之美。用筆用墨是山水畫中最重要的藝術語言,古人董其昌曾說:“以筆墨之精妙論,則山水絕不如畫”。畫家得山水之意,又以筆墨現其意,而“受、畫受墨,墨受筆,筆受腕,腕受心”(《石濤》畫筆錄•尊受章),筆墨形式是畫家心運的結果。造化在手,心運無窮,而先生的繪畫一路走來都是從規矩中尋空闊道理,又於超逸中求實際功夫。
 
先生作畫除了扎實筆墨功夫外,最突出的一個特點便是畫的氣韻。當然任何一副畫缺少了氣韻,其作品就是稍遜風騷,然而氣韻恰恰是與筆墨相輔相成,合二為一的,畫面中好的筆墨表現好的氣韻和意境。《柴丈畫說•畫家四要》中說道:“作畫甚要,先言筆法,再論墨氣,更講丘壑:氣韻不可說,三者得氣韻生矣。筆法要古,墨氣要厚,丘壑要穩,氣韻要渾。筆法要健,墨愈厚,巧不可得而拙者得之,功深也。”野花芬芳幽香,林木秀美繁陰,風霜高潔,水落石出,山巒聳立,雲霧環繞,瀑布飛瀉,如此生動的自然美景、形神兼備、虛實結合,有動有靜,闊達明朗的山水意境正是先生繪畫追求的最高境界。
 
其實這樣的山水情懷,筆墨語言恰恰流露出先生待人做事的高尚品德,還有自己用頑強的毅力一步一個腳印自學成才的藝術精神。這樣一種氣度和品質就是畫中氣韻的表現。藝術這條道路是漫長而艱難的,希望先生用大海般的胸懷走好自己的繪畫人生,也用如此寬懷的氣度創造出更優秀的藝術作品。
 
邵建剛
邵建剛 春夏秋冬山水 四條屏
(責任編輯:安鑫)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