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5日  星期一 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華媒評莫言獲獎:中國文化開啟與世界對話新起點

2012年10月15日15:30    來源:中國新聞網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中新網10月15日電 10月11日,瑞典文學院宣布將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中國作家莫言。海外華文媒體對此予以持續關注,有文章稱,諾貝爾文學獎曾經就像一個以歐洲為中心的陀螺,莫言獲獎,說明諾貝爾文學獎在堅持公正原則的基礎上有了新的活力和新的生機。亦有評論認為,莫言得獎象征著中國文學與世界文學、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對話交融的新時代的來臨。

文學獎回歸 莫言為諾獎帶來新活力

香港《大公報》文章《莫言為諾獎帶來新活力》稱,諾貝爾文學獎曾經就像一個以歐洲為中心的陀螺,歐美作家輪流登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中國文學與世界文學的交流日益密切。莫言獲獎,說明諾貝爾文學獎在堅持公正原則的基礎上有了新的活力和新的生機。

香港《文匯報》文章引述魯迅文學院副院長白描的話稱,莫言此次獲獎更深層次來說,是華文寫作得到了西方世界認可。”莫言的作品充滿了中國元素,代表了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和東方價值觀。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說明,西方社會對中國文化的偏見得到了扭轉。”

台灣《中國時報》文章稱,莫言能獲獎與其說是審委會超越了西方文化戰略的考量,毋寧說是莫言的文學戰勝了偏見。我們期待,莫言的獲獎能使諾貝爾文學獎,成為真正的“文學獎”,政治歸政治,文學歸文學。

法國《歐洲時報》文章稱,莫言的得獎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諾貝爾獎在經歷了長期的文化和意識形態的偏見之后向文學的回歸。

美國《僑報》文章稱,長期以來,諾獎被賦予遠遠超出其本身的各種含義,文學獎尤其如此,往往就被賦予超出文學之外的種種解讀。這是不正常的,文學獎應該回歸文學,回歸社會。

加拿大《星島日報》社論稱,任何純正的文學獎項都應以作品作為評審的唯一標准。真正尊重自由創作的話,便不應要求作家隻信服特定的某一套信仰。莫言說普世價值就是真善美。文章稱,普世價值,不應隻得西方說了算的一套標准。讓文學回歸文學吧。

中國文化獲認可 開啟與世界對話新起點

香港《文匯報》文章引述魯迅文學院副院長白描的話稱,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提高國家軟實力的探討時常見諸報端。白描表示,此次莫言獲獎則強有力地証明了中國有被世界所認可的文化產品,這是最生動的國家軟實力提高的體現。

香港《成報》文章稱,莫言獲得文學諾獎,確實是大事:第一,這是中國文學界乃至文化界的成就﹔第二,這是中國國力包括軟實力和巧實力顯著提升的表現﹔第三,這是中國進一步融入世界的証明。綜合而言,莫言獲頒諾貝爾文學獎,其意義,其作用,都是正面及巨大的。

馬來西亞《南洋商報》文章稱,莫言的獲獎,對中國當代文學界來說意義重大,這是因為莫言是諾貝爾文學獎設立百多年來首位以中國作家身分獲獎的第一人,可說為中國文學界取得零的突破。全世界的中華兒女相信都會覺得“與有榮焉”!

新加坡《聯合早報》文章稱,莫言的作品是中國鄉土的,代表了人性中最普遍的情感關懷。這一次他獲得了諾獎,可能不僅僅是世界對中國的容納,也代表了中國始終沒放棄對世界的擁抱,中國的未來必然走向世界。

該報另一篇文章稱,莫言獲獎,應該看成中國作家跟世界文明交流溝通的一個典范。他的作品呈現了本土文化與西方文化積極融合的努力,能夠讓世界更多人理解。

法國《歐洲時報》文章稱,莫言此番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其文學創作價值得到公認、中國文化影響力日增以及諾貝爾獎評審標准向文學回歸等多重因素融合的成果,他的得獎象征著中國文學與世界文學、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對話交融的新時代的來臨。

美國《僑報》文章稱,莫言的作品,突破了語言和疆域的界限,走到了世界文學舞台的聚光燈下,這不僅代表著他的作品,也代表著中國現代與當代的文學和文學家,日趨被國際認可。另一方面,我們也期待,中國文學在慶賀的同時,也能借助這個時機重新出發。

美國《世界日報》12日發表社論說,在得獎前,莫言的紅高粱不論從原著或電影已傳遍了華人世界。作為人民的、鄉土的文學得獎,這就是新的意義。在世界工廠和世界市場之外,如果能讓文學成為中國面向世界的窗口,豈不更有意義。

(責任編輯:王昕)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