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2日  星期一 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溫州“非遺”走進歐洲 “東甌遺韻”奏響羅馬

陳麗偉

2012年10月22日16:04    來源:海外網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海外網10月22日電 據歐聯網報道 意大利歐聯通訊社報道,溫州,古老的東甌文化浸潤著的土地,孕育著祖祖輩輩的溫州人。 民間文學、民間音樂民間舞蹈、傳統戲劇、曲藝、民間美術、傳統手工技藝……在歲月的長河裡沉澱著溫州人的精神,代代相傳,生生不息,猶如一棵古老而健碩的大樹,根須深扎,觸及世界的每一個溫州人,枝葉繁茂,蔭蔽四方的每一個東甌后人。
日前,羅馬中華語言學校的40來名華僑子弟歡聚一起,跟隨著溫州外派歐洲教師陳麗偉老師和劉綺雯老師,在溫州“非遺”的文化藝術中快樂徜徉。課后,兩位老師將溫州市政府僑辦委托的兩本關於“溫州非遺”的著作——《東甌遺韻》贈送了給了羅馬中華語言學校的蔣中華校長。
這堂課為了讓學生更輕鬆快樂地感受體驗溫州非遺產藝術文化的魅力,筆者查閱相關的資料,搜集了精美的圖片,精心設計了這堂課,並制作了精美的課件。這堂課通過溫州“非遺”文化知識介紹和體驗“溫州平陽太平鈿剪紙”兩部分呈現出來,既有知識的精彩傳遞,又有動手創作的快樂分享。
課堂伊始,筆者由“遺產”一詞促發學生的興趣,進而簡單詮釋並讓學生明白什麼叫“非物質文化遺產”,祖輩留給后代的財產,但它不是金錢,卻比金錢更珍貴百倍千倍,它表現為各種不同形式,如表演、民俗、技藝等等,它代代相傳,我們后人能從中找到一種認同感和歷史感,是我們最寶貴的財富。
緊接著是溫州“非遺”文化知識介紹環節,筆者採取用最直觀的圖片競猜再輔以解說的形式,由“溫家寶”發繡圖像的介紹了被稱為“東方一絕”的溫州發繡﹔通過講解劇照故事中讓學生了解了戲曲之祖——溫州南戲﹔展示了絕無僅有,堪稱遠古印刷術的活化石的“瑞安木活字印刷術”的制作流程﹔對比欣賞了精細絕倫的樂清細紋刻紙和質朴粗獷的平陽太平鈿剪紙﹔在講到溫州米塑時,筆者呈現了米塑大家王錦榮的作品“鴨子”,讓學生猜猜這是什麼做的,學生非常激動,有的說是紙做的,有的說是塑料做的,有的說是陶瓷做的,更有的說,老師你騙人,它就是真的鴨拷出來的。當揭曉答案為米塑作品時,在座學生無不張大嘴巴,異口同聲喊出“哇~~~~”,為王老師的絕技傾倒!
在介紹完平陽太平鈿剪紙后,我們順勢進入了下一個環節——“剪紙,我也行!”筆者簡單地介紹完剪紙的種類、工具、方法和語言后,並由劉綺雯老師示范剪紙“窗花”,劉老師讓學生記住剪紙的四字真言——折、畫、剪、貼,然后用最生動最清晰的話語配以最到位的剪紙方法進行了有效的示范,並鼓勵學生進行自由創作。不一會兒,學生便要紛紛展示自己的作品了,有各種各樣精美的窗花,有“喜”字,還有小動物,短短時間內,他們居然已能運用剪紙的三種元素 “月牙形”、“鋸齒形”、“圓形”,創造出如此精美的作品,但是最讓人感動的畫面是,他們剪得那麼投入,那麼開心,展示得那麼自信,那些興奮,分享得那麼自由,那麼幸福!
看著手舉著一張張剪紙作品,看著他們稚氣的臉上寫的喜悅,筆者真切地感受到溫州“非遺”文化的魅力,即使隔著千山萬水,即使遠渡重洋,東甌遺韻依然會如一首古老的弦歌,從遠古走向現代,從溫州走向羅馬,在東甌后人——溫州華僑子弟的心中奏響,回蕩,銘記。
(責任編輯:劉凌)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