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30日  星期一 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中國戰略機遇期並未終結

袁 鵬 

2012年07月30日08:56    來源:海外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目前,中國面臨的國際戰略環境和周邊安全環境趨於嚴峻,但也有亮點﹔有必須加緊防堵的一面,也有可以積極進取有所作為的一面。中國的戰略機遇期並未終結,只是內涵發生變化而已。

從國際總體環境看,最突出的大事件有二:一是歐債美債危機,二是西亞北非變局。前者意味著,未來3至5年,脫困療傷、重振經濟、戰略收縮、體制變革將是美歐各國戰略的重中之重和無奈選擇,相較而言,中國雖也面臨經濟轉型的重大挑戰,但總體經濟形勢仍具有比較優勢﹔后者意味著,在未來相當長的時段,西亞北非仍將成為大國關注和博弈的重點區域,將首先給長期在此博弈的美、歐、俄的戰略走向產生沖擊性影響,也因此將為中國創造性介入提供歷史機遇。

上述事態自然具有傳導效應,給中國的發展帶來不可避免的負面沖擊,但必須明確的一個基本事實是:“震中”在別國而非中國,對中國的影響是明天而非今天。過多地自亂陣腳或過早地將潛在風險提前,不是正確的態度。歷史証明,中國的戰略機遇往往是善抓國際變局的結果,隻要穩住陣腳、認清形勢、運籌得當,中國依然能從當前的大變局中創造出新的機遇。

再看周邊環境。不少人對當前周邊形勢的悲觀判斷,主要基於兩個認識,一是美國戰略重心東移是沖著全面圍堵中國而來,二是相關國家已同美結成臨時聯盟,准備在海洋爭端上同中國對抗到底。這種認識並非不對,但稍嫌簡單。

先看美國戰略重返亞太。中國因素自是其重大誘因,但絕非唯一目標。作為一次涉及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的全局性重大戰略調整,擠進東亞一體化進程、服務國內經濟振興、重塑后反恐時代軍事部署、防止盟國體系崩盤等,也都是重要原因。一個顯見的事實是,自上世紀90年代起,日、韓、澳、菲、泰等5個盟國均出現不同程度的“脫美入亞”、“疏美近中”態勢。因此,奧巴馬戰略重返的一項工程就是利用矛盾、恩威並至,重塑盟國體系。其將沖繩美軍南移關島、將駐韓美軍聯合作戰指揮權延期2015年等,既有公然針對中國的一面,也有暗中控制盟國的用心,二者共同服務於美新亞太戰略布局。

如若此類背景復雜的動作被簡單理解成對華戰略包圍進而反應過度,自是美國所樂見,因為它以最低成本同時實現嚇阻中國、穩定盟國的目標,可謂一箭雙雕。相反,如對此洞若觀火,充滿自信,則美國戰略收益必然大打折扣。因為過去50年的歷史証明,美與盟國之間控制與反控制的根本矛盾無法調和,韓、日盟國謀求自主獨立的戰略欲望也不會泯滅,美戰略顧此失彼的毛病遲早會被糾偏。而環顧周邊,北邊的中俄關系和東南的兩岸關系均處於歷史最好時期,西北部的“上合”組織外延擴大、內涵深化,東北部的中日韓經貿合作動力未減、潛力巨大,均意味著美國難以做成圍堵中國的“天網”。

再看南海問題。南海局勢緊張、緊迫,越、菲等國一再越線挑舋,美同各聲索國互為支撐,使得中國海洋主權面臨重大挑戰。但放在更廣闊的視野看,還有3個重要背景需要重視:第一,我陸地邊界糾紛基本得到解決,具備集中關注南海問題的前提﹔第二,台海形勢基本穩定,具備集中應對南海問題的基礎﹔第三,我海上能力逐步提升,具備集中關注南海問題的條件。

換言之,中國第一次真正具備直面南海問題的國家能力和民族意志,這是中國實力、利益、戰略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中國崛起下一階段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使命,將伴隨中國崛起下一階段的全程。三沙市的成立、海洋執法能力的加強、全民海洋維權意識的普遍增強等等,標志這一進程已經啟動。中國須牢牢將其放在崛起進程中加以看待,既要有決心,也要有耐力,把握自己的節奏,不隨風起舞。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我們相信,經歷過大風大浪、迎接過無數變局的中國,完全能夠在當前國際和周邊亂局中創造出新的機遇和發展空間。

(作者為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美國所所長)

 

(責任編輯:張東偉)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