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5日  星期一 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行走在美國主流媒體的華裔攝影記者:闖出一片天

毛建軍

2012年10月15日12:40    來源:中國新聞網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當趙漢榮第一次觸摸照相機的時候,他就深深地愛上了它。

因為他知道,通過這奇妙的工具能把社會上種種的事件,人們的喜怒哀樂都一一記錄下來。趙漢榮上小學的時候,他的父親買下了家裡唯一的一部照相機,從此,它便伴隨趙漢榮的身邊,並完全地改變了他的一生。

香港起步

趙漢榮出生在一個大家庭中,兄弟姐妹多,家裡經濟條件緊張,為了讀書和貼補家用,11歲的他就和哥哥一起,做塑膠花、去工廠熨衣服。中學畢業時,由於英文成績不夠,無法繼續升學。1989年,剛剛20歲的趙漢榮進入香港一家小報的暗房中沖洗膠卷,並同時開始在香港珠海大學就讀。沒有多久,勤學肯干的他終於得到了一個拍攝新聞的機會並以此走上了攝影記者的道路。

香港快報的暗房技工工作過程,讓趙漢榮向他的人生理想目標邁出了第一步。在半年的攝影暗房工作中,趙漢榮用自己的刻苦與聰穎得到上司的欣賞,很快便從暗房技師晉升成為一名攝影記者。

香港,是亞洲乃至世界著名的金融經濟中心,節奏異常快。1990年,趙漢榮轉投當時香港最大的中文報章——星島日、晚報。在星島日、晚報工作期間,採攝了許多重大的新聞事件。例如,中國華東大水災,深圳化學工場大爆炸,中英兩國代表在北京就香港九七年問題的多次會談,中國國家領導人,廣州及桂林空難事件,並專訪了時任香港總督的彭定康及多位台灣政黨的重要人物。

趙漢榮的勤奮與成績很快得到香港攝影界同行們的認可,1992年,他的作品首次奪得香港最佳新聞圖片獎特寫組冠軍。1993年再度奪得香港最佳新聞圖片獎的新聞組冠軍。1994年趙漢榮的作品更奪得第一屆香港新聞獎的新聞圖片組冠軍。同年年,趙漢榮拿到了香港珠海大大眾傳播學的學士學位。

趙漢榮在越來越多的採訪場合中,看到中國(內地)的攝影記者很專業,特別是一些攝影記者在大學有四年的時間學習新聞攝影,覺得他們很厲害,這些人經過系統的大學學習,可以寫很好的文章,又可以拍很好的圖片。

趙漢榮決定出國去讀書,學到更多的知識,拿一個學位專攻新聞攝影。

游學美國

1995年底,新婚不久的趙漢榮攜妻子一同離開香港,踏上前往洛杉磯的留學旅途。當時,趙漢榮的新聞攝影生涯正處在上升的輝煌時期,任職香港星島日、晚報首席攝影記者。

在美國求學,對於英語基礎薄弱的趙漢榮來說,是一個嚴峻的挑戰。曾經在香港拿著高薪的他,到了新的環境,一切都要從零開始。在美國,他不僅要應付學業,還要賺錢養家,甚至還是面對有意無意的刁難。

后來,很多人都問道,為什麼會放棄相當不錯的專業工作而返回校園去。他的答案很簡單,“我要裝備自己去面對不斷轉變中的新聞攝影行業”。大家都知道,高科技幾乎佔據著我們的生活各個角落,新聞攝影領域也不例外,新聞攝影記者每天都要應對不同的採訪,處理各種復雜的攝影器材,包括數碼相機和計算機等電子產品。

由於趙漢榮已經有數年新聞攝影的實踐工作經驗,所以大學的教授特地為他設計了一個課程——《新聞攝影與美術設計》。這對於趙漢榮來講是一個完美的課程,因為大部份的課題都集中在計算機軟件上,而這些計算機軟件都與新聞攝影及報紙編輯與設計知識相關,例如Photoshop, Illustrator及QuarkXpress。經歷了這些課程的學習,加上趙漢榮曾經在香港主流報紙快節奏的工作中獲得的實踐經驗,使他如虎添翼。

進入美國主流媒體

眾所周知,美國的新聞攝影事業是全世界最蓬勃的國家。能夠躋身在其中,趙漢榮感到光榮與驕傲。1999年,趙漢榮被美國三大報紙之一的洛杉磯時報選中為他們的實習攝影記者。洛杉磯時報的編輯們對趙漢榮的工作十分欣賞。實習期過后,更成為他們的合約攝影記者。

為洛杉磯時報工作期間,趙漢榮採訪拍攝了不同的社會新聞,例如:車禍、火警、人物專訪及體育比賽等,通過這些工作,趙漢榮接觸到很多出色的新聞攝影記者。他也是當地職業新聞攝影圈中幾乎唯一一個華裔面孔。

趙漢榮具有自己眼光和風格的新聞攝影作品使他很快便躋身在當地的主流媒體新聞攝影隊伍中,更被美國報業公會聘用為他們的特約攝影記者,每年為他們採攝周年大會等。曾經採訪拍攝時任美國總統福特、布什、克林頓,以及前國防部長Colin Powell 與前能源部部長Bill Richardson。

目前,趙漢榮為洛杉磯經濟周刊的首席攝影記者,並與妻子和2個兒子定居在洛杉磯。除了每周為洛杉磯商業周刊做職業攝影記者外,趙漢榮還不時以自由攝影師的身份為美聯社、洛杉磯時報甚至新華社等主流媒體拍攝專業的新聞圖片。

成為一名杰出的新聞攝影記者,甚至奪得普利策獎,是趙漢榮一生最大的目標。他說“我相信通過照相機與我的雙眼,我會把生活中決定性的時刻記錄下來。我更相信,我的相片會像一把鋒利的小刀為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與回憶。”。

(責任編輯:王棟)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