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2日  星期一 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母親悄悄關注兒子微博 說教式評論引發親子危機

2012年10月22日11:35    來源:華龍網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今天的天空一如既往的陰霾,我的心情也隨之低沉到了極點。”21日上午,楊凱照例發出了當天的第一條微博

很快,幾條評論瞬間躍然網頁,“你要努力學習,天氣的陰霾遲早會過去。”“下周不是要數學測驗嗎?打起精神來。”望著這些說教式的評論,楊凱毫不猶豫地將其拉入黑名單。

楊凱今年13歲,上初一。這個月初,愛好刷微博的楊凱發現自己每每發表一篇微博,都會收到幾名固定微博網友的評論,每篇至少10條。

起初,楊凱以為是自己獨特的微博內容引發了網友的興趣,每當有人評論時,他都興奮地與對方交流自己的感受。然而,近來,楊凱越發察覺出了端倪。

楊凱的父親常年在外出差,母親郁女士是一位全職媽媽,而她每天的“要務”就是照顧好兒子的學習和生活。但自從楊凱上初中以來,郁女士發現兒子的成績開始走下坡路,性格也越發地孤僻。

“以前小學放學時,他最喜歡纏著我講學校裡和老師同學之間的事,現在呢,問啥子都不搭腔。”焦慮中,經朋友提醒,郁女士注冊了時下年輕人熱衷的微博,並第一時間搜索出了兒子的賬號。

一看才醒悟,郁女士發現,兒子這段時間都在與電腦交流,每天至少更新4條微博,其中一條竟寫著,“就不能少說幾句,每次回家都嘮叨個沒完,崩潰。”

上周末,親戚長輩一群人到楊凱家做客。閑聊時,舅媽隨口一句,“你的微博內容怎麼不能明朗些”的問話,令楊凱怒火中燒。在他的多次“質問”中,楊凱的媽媽、姑姑以及舅媽承認都悄悄關注了他。

家庭聚會結束后,楊凱把微博上的幾個“可疑對象”通通拉進黑名單。哪知,發現無法看到兒子微博后,郁女士又再次以同齡人的身份申請了一個賬號,然而紙裡包不住火,這一做法再次被心細的楊凱識破。

直到昨天,楊凱對微博粉絲及陌生的回復依舊很敏感。

昨日,記者對巴蜀中學、重慶一中、南開中學、18中、鬆樹橋中學的20名初中學生,就“是否願意把微博賬號告訴父母”的話題展開調查。

觀點

孩子:大多以糾結為主,不乏樂觀者

父母:家長越想深入,孩子越想逃避

無獨有偶,近來,高一學生魏曉冉也發現母親通過表姐的微博關注自己。當她得知“情報”后,第一時間便是刪除以前的部分微博。“我在網上說話都比較直接,肯定不能讓我媽知道,不然她還不給我念緊箍咒!”此后,魏曉冉再沒敢發表過自己的感想,多以轉發為主。

對於父母提出加自己微博,初二學生劉芸倒是挺坦率,她對父母說:“沒啥,加就加唄。”沒想到,事后劉芸向同學傳授經驗,同意加微博僅是一個保全自我,又能安撫父母的緩兵之計,“在他們加我前,我已經重新申請好了一個小號。

重慶一中王濤的想法倒是頗為積極。王濤的父母從事媒體行業,三人在去年就相互關注。王濤記得,一次英語考試失誤,因為不敢與父母交流,就在微博上寫下失誤原因以及體會,沒想到,父母反而在微博上安慰自己。

前不久,南京一對父女的微博對話爆紅於網絡。女孩“@依舊?白咖啡”在微博上羅列自己的假期:“8天長假,老爸管得嚴,不讓亂跑,不過山人自有妙計!30號宅家,1號出去唱K,跟家裡人說是去朋友家玩的!2號出去涮火鍋,就說出門充話費!3號出去逛街,就說去營業廳交個網費,4號……”

不想,“@山前老李”很快回復:“老實在家待著!!吃火鍋、逛街必須由你媽跟著。”女孩嘴一橫:“你誰呀?去死”。“李××。”“@山前老李”自報家門。小女孩一看,慌了,趕緊認錯:“爸!對不起,對不起,我不知道是您啊。您怎麼也玩微博了。汗。”

介於網絡上30701次的瘋狂轉發,10月7日,“@依舊?白咖啡”更新微博,“謝謝大家的關注,老爸已經保証不玩微博了,大家都散了吧。”

兒子上高三年級的周澤也是個微博控,可他關注了身邊的所有同事和好友,就是沒關注自己的兒子。“孩子有點小秘密多正常啊,誰沒有經歷過青春期。”他認為,家長偷看孩子微博就已經形成了貓和老鼠的關系,你越想深入,孩子越想躲避,如此隻會造成親子關系的惡化。

專家建議

微博可瀏覽,最好不要評論

市協和心理顧問事務所副所長、親子與情商教育專家蔣華認為,長期的父愛缺失使孩子缺乏力量,內心不夠強大,以及在事無巨細的代替下,母親對孩子出現的高期待是造成楊凱與母親關系出現裂痕的主要原因。

蔣華建議,當家長與孩子間的交流出現障礙時,瀏覽孩子微博以了解孩子的心理動態是可取的,但最好不要評論,尤其忌諱說教式的評論。“我很不贊同楊凱母親以孩子同齡人的身份與他在互聯網上交流,一旦孩子發現,將會造成對家長信任感的危機。”

“青春期的孩子比較注重人與人間的尊重。”蔣華還表示,當家長發現孩子出現問題時,切忌以,“你最好……你應該……”的句式與孩子對話,不妨轉換為,“你看這樣是不是更好。”並伴隨輕拍肩膀或背部的動作。(應當事人要求,文中楊凱為化名)(記者 劉冰鑫)

(責任編輯:夏麗娟)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