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2日  星期一 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何處是故鄉?旅意華人子女模糊的故土概念

廖曼伶

2012年10月22日15:59    來源:海外網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海外網10月22日電 據歐聯網報道 意大利歐聯通訊社10月22日發表評論文章說,“尋根”不能僅僅依賴一次夏令營,要讓華人子女找准自己的故鄉,就要給他們提供更多的機會創造更好的環境學習中國文化。這要依靠海內外中文教育的力量,依靠華人媒體對華夏文明的傳播,更要靠華人父母對孩子教育的重視與引導。何處是故鄉?用語言解釋太晦澀難懂,帶著孩子們踏踏那兒的土地,摸摸那兒的泉水,嘗嘗那兒的魚米香,也許孩子們能從心底愛上那片真正的故鄉。

  評論摘編如下:
  唐代大詩人李白最著名的詩篇當屬《靜夜思》,那句“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表達出詩人深深的思鄉之情,千百年來感動了無數國人。尤其是身在異鄉的人們,每每抬眼望向天邊的明月時,詩句裡的情懷便油然而生。這首唐詩是多版《語文》教材裡的必學課文,本周末,一所意大利中文學校的華人孩子們也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習這首古詩。
  課堂上,一個孩子問故鄉是什麼意思?老師解釋道,故鄉就是家鄉,是一個人出生或成長的地方。全班同學立馬七嘴八舌的說起自己的“故鄉”。有人說故鄉在羅馬,有人說在米蘭,還有人說在佛羅倫薩。老師一時語塞不知如何糾正,是啊,這些孩子們自出生就一直生活在意大利,對於中國知之甚少,故鄉對於他們來說就是腳下踏著的這片南歐的土地。
  究竟何為故鄉?中國當代知名作家麥家一句“那片土地上生活著、或者埋葬著你的親人”道出了中國式故鄉情節。在中國傳統文化觀念裡,故鄉不僅僅是一個蒼白的地理概念,人們更多強調的是故鄉的精神價值。落葉歸根的思想深埋在中國人心裡,國人對於故鄉的感情從古至今從未褪色。海外華人也不例外,從某種意義上說漂泊在外的游子們對於故鄉的思念更甚,這便是每年國內外各機構組織“尋根之旅”參與人數眾多的原因。在中國人眼裡,故鄉情節既是一種感情象征,更是一種文化沉澱。
  然而多數華人子女的故土概念模糊不清,為什麼孩子們會錯把他鄉當故鄉?這其中有多層原因。首先,華人子女在西方社會出生和成長。這些生活在西方大環境中的華人子女所受的教育甚至所說的語言都跟國內的孩子完全不同,海外華人孩子們接受的文化以及養成的思維習慣都是西式的。西方的教育環境讓孩子們對當地更為熟悉,至於中國文化,華人子女大多隻能靠去中文學校補習才能有所了解,因此中國對於華人孩子們來說更多的是新奇和陌生。其次,父母常年忙於工作,一方面忽略了和孩子的溝通,另一方面幾乎沒時間帶孩子們回國看看,這樣一來,華人子女對中國的認識僅限於干癟的書本知識,缺少豐富多彩的親身感知。試問誰會拋開鮮活的生活對枯燥的理論所描述的地方產生感情呢?不僅如此,有些華人為了經營生意把孩子交給當地保姆帶大,這些華人子女連中文都不會說,更別提理解故鄉的概念了。
  雖然尋根夏令營每年都進行得熱火朝天,但短短幾天的時光怎夠年輕懵懂的海外青少年們感悟中華文明呢?他們又怎麼能夠通過這短暫的旅途明白故鄉的意義呢?“尋根”不能僅僅依賴一次夏令營,要讓華人子女找准自己的故鄉,就要給他們提供更多的機會創造更好的環境學習中國文化。這要依靠海內外中文教育的力量,依靠華人媒體對華夏文明的傳播,更要靠華人父母對孩子教育的重視與引導。何處是故鄉?用語言解釋太晦澀難懂,帶著孩子們踏踏那兒的土地,摸摸那兒的泉水,嘗嘗那兒的魚米香,也許孩子們能從心底愛上那片真正的故鄉。
(責任編輯:劉凌)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