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5日  星期一 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多國央行齊"放水"力度空前 中國有加碼的巨大空間【2】

2012年10月15日09:48    來源:中國經濟網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其次,意味著大宗商品價格遭遇流動性泛濫推動。不可否認,持續向商品市場注入大量流動性,彌補寅吃卯糧缺口,勢必導致既有物質財富不斷稀釋,由此推高國際市場金屬、石油、煤炭、糧食等大宗商品價格。但這是避免世界經濟更嚴重衰退,避免社會動蕩甚至戰爭的必要成本。因為我們並沒有其它更好出路。

應當指出的是,美聯儲一開始就以數量寬鬆貨幣政策對抗經濟衰退,中國也及時推出4萬億投資計劃等,世界經濟、中國經濟正是因此避免了經濟大衰退。否則,現今經濟形勢要糟糕許多。歐元區國家現在狀況,以及被迫改弦更張就是一個絕好寫照。

由於此輪貨幣數量寬鬆規模空前,這就使得國際市場上述商品價格所遭遇的流動性泛濫沖擊力度,也是前所未有。預計隨著時間的推移,當世界經濟因為極度寬鬆貨幣政策支撐,漸漸復蘇之后,流動性泛濫對於商品價格楊升的推動作用,將會不斷增強。

現階段世界債務問題非常嚴重,產生於許多長期結構性基礎,並非一朝一夕可以解決。譬如美國債務其實遠比歐元區嚴重。目前歐元區國家平均政府赤字為GDP的5.5%,而美國接近10%﹔歐元區全部政府債務為GDP的87%,美國則為100%。近期美國財政部公布數據顯示,美國公共債務已經突破16萬億美元大關,人均5萬美元,比4年前增加了5成多。所以,今后全球主要國家債務將有增無減,印鈔機必須不斷轟鳴,美元等貨幣還會貶值下去,由此也就構筑了大宗商品價格長期揚升基礎。

再次,意味著國內新漲價因素主要來自外部。由此可見,來自實體經濟需求復蘇與流動性泛濫兩個方面的力量,將會推動國際市場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由於中國是一個人均資源較少的國家,許多重要大宗商品的平均進口依存度在5成左右。譬如大豆(含豆粕)的進口依存度超過70%,高品位鐵礦石的進口依存度亦在50%以上。

隨著全球央行極度數量寬鬆貨幣的推出,勢必引發國際市場大宗商品價格飆升,其中石油價格紐約期貨石油價格一度越過100美元/桶﹔進口高品位鐵礦石噸價亦在1個月內,由86美元揚升至105美元,漲幅超過20%﹔大豆、玉米價格也在前期減產上漲基礎上再次飆升,其中豆粕累計漲幅超過6成。上述主要大宗商品價格雖然近期出現回調,但依然高位運行,預計后市還會向上。

國際市場大宗商品價格震蕩揚升,將產生強勁輸入性成本推力,由此形成下一階段國內新漲價因素。8月份中國CPI指數回升,其中新漲價因素成為主要推手。預計隨著全球數量貨幣寬鬆后續效應的慣性顯現,勢必繼續推高國內PPI水平,加大整體物價上漲壓力。在來自外部的新漲價因素中,要特別重視石油、大豆(包括豆粕)進口價格上漲,重視其對食品價格的連續傳導推動。

必須指出的是,因為這種新漲價因素主要來自外部,所以今后國內物價水平揚升,與國內是否刺激需求,提高經濟增速並沒有太多的直接關系。換言之,即使我們繼續抑制國內總需求,壓迫經濟增速進一步下行,由於歐美國家極度貨幣數量寬鬆所引發的大宗商品價格飆升傳導,中國國內的物價水平還是要上漲。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這個局面根本無法避免。

(責任編輯:王棟)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