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2日  星期四 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湖北巴東縣“農民發明家”獲得四項國家專利

2012年08月01日14:20    來源:中國新聞網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中新網恩施8月1日電(姚禎發 張寶訓)湖北巴東縣農民鄧習偉小學文化,天生愛思考,數十年來,發明、設計、制作各種生產生活用具,被當地民眾稱為“農民發明家”。記者1日了解到,截至目前,鄧習偉發明的《膨脹螺栓》、《內燃機消聲器》、《一種集料斗》和《一種立交橋》四項已獲得國家專利。
 
當地農民告訴記者,鄧習偉很小的時候,才智就已顯現,周圍人都稱他為“神童”。
 
鄧習偉是巴東縣野三關鎮石橋村人。他的父親畢業於華農大宜昌分校,回家在鄉裡任鄉長。母親在湖北第二女子師范學校讀過書,鄧習偉算得上是出生在書香門第。
 
或許由於這種特殊的環境,鄧習偉在念到小學六年級時,就回家務了農,當起了農民。
 
13歲的鄧習偉在家鄉的生產隊裡,開始琢磨為生產隊做點什麼。他發現水庫閘門原來需要人工抬,鄧習偉花了20塊給閘門做了個插銷,利用滑輪來升降閘門,這項改進既省力又安全﹔生產隊修梯田,經常採用“泥龍”來運輸石料等。泥龍就是將地裡潑水,利用泥水的濕滑來運材料。鄧習偉漸漸發現,泥龍的效率還是很低,而且適逢夏天,水分很容易被蒸發。他便尋來兩根圓形木料,將材料放在圓形木料上,趕動木材來運輸修梯田的材料等﹔通過觀察,鄧習偉還發明了一種播種機,播種機可以每次隻漏出約4顆種子,提高了生產效率。后來他又改進播種機,避免播種機損失種子。
 
看到鄧習偉給生產隊帶來的效益,許多人豎起了大拇指。“這個娃子,將來一定不簡單!”村裡老人說。
 
1987年9月,支井河大橋被洪水沖走,318國道被攔腰截斷。當時的恩施州相關領導心急如焚,多次派遣專家,想早日搶修一條便道,恢復318國道通行。
 
“30萬,3個月”,一位專家列出修建便橋的方案。
 
“50萬,3個月”,另一套方案又出台。一時間,現場有了十幾個修橋方案。
 
“借我10萬,我30天修座橋來”,鄧習偉當時直接撥通了時任恩施州長李輝軒的電話。
 
最后,通過開會協商,恩施州領導決定讓鄧習偉來修橋。“二十天,通小車,三十天,通大車。風雨無阻,”鄧習偉現場做出保証。
 
兩個橋墩,並排放置橫直交錯六層粗木,然后鋪上泥石,這樣既能節約材料,又縮短水泥的凝固期。這是鄧習偉自己的設計。也是個大膽的設計。
 
鄧習偉回憶當時修橋時告訴記者,生活中總有規律存在,即使你無法道明。
 
當設計完成后,鄧習偉在河邊召集當地圍觀的村民,作了一篇鼓動人心的演講。“家門口的錢,不能讓別人賺去了。”他號召周圍村民,要積極投入修橋的工程中。
 
1987年12月8日,支井河便橋正式通車。
 
通車后的第18天,時任湖北省交通廳副廳長任必年來到這裡,看了便橋后問“橋是哪個設計修的?他是哪個大專院校畢業的?”在得知是農民鄧習偉設計修建時,任必年稱“真是奇跡”。
 
此時,鄧習偉火了。他被國家民宗委評為先進個人,還四處去做演講。
 
被冠以“農民發明家”的鄧習偉現已年屆花甲,在外人來看,從來都無法理解眼前的這個人,鄧習偉腦子裡成天裝的到底是什麼?發明創造,在他心中佔據很重的分量,已成為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鄧習偉發明的一種立交橋,或許由於文化有限,他將這種立交橋直接命名為《一種立交橋》,並於2011年8月15日申請國家專利。今年5月9日,《一種立交橋》獲得國家專利。
 
鄧習偉介紹,當今有各式各樣的立交橋,如定向式、迂回式、環形或菱形橋,但它們功能不全,左轉彎多採用右迂回方法,因而整個工程設計造成佔地面積大,耗資大,且易發塞車。而他新設計的立交橋設計新穎巧妙、佔地面積少,資金投入少。更實用的是,這種立交橋無需設置紅綠燈,且來往車輛左右轉向和直行自然通暢,可以達到高效無障礙通行。
 
下一步,鄧習偉思考的是如何將這項發明付諸實踐。他說,目前已經獲得了4項國家專利,有的已經投入了生產。(完)
 
(責任編輯:雲海、安鑫)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