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6日  星期一 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中國官辦慈善組織去行政化轉型提速 倒逼體制破冰

2012年08月06日09:47    來源:《半月談》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免費午餐”計劃使眾多鄉村兒童受益
 
謀變於公信危機:百家公益慈善組織創新調查
 
編者按
 
汶川地震賑災捐贈井噴,把中國的慈善水平至少提升了十年以上。2011年,慈善在我國遭遇多事之秋。郭美美、盧美美、河南宋基會等戲劇性事件連台上演,頻頻發酵。社會公眾對慈善組織發起了“質疑風暴”、“問責風暴”,官辦慈善機構的公信力更是被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我國慈善業能否根治病灶,走出公信危機,重塑健康新自我?
 
事實上,多事之秋孕育轉型之機。2012年7月12日到14日,也即慈善“質疑風暴”發生一年后,首屆中國公益慈善項目交流展示會在被譽為“最慷慨之城”的深圳閃亮上演。500多家公益慈善組織,成千上萬個公益慈善項目,詮釋著上善若水、大愛無垠。半月談記者對百余家公益慈善組織深度調研后發現,中國公益慈善組織正處在變革創新的節點:價值理念重塑、發展模式轉型、組織形態嬗變、項目創意拓展、監管立法跟進……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變革剛剛破題,轉型遠未完成,重拾公眾的信任尚需時日。但是,被傷害的全民慈善熱情可望一點一點得到修復,“人人皆可公益”的現代慈善火炬依然在接力燃燒。
 
慈善,社會財富的另一種分配方式,可成為初次分配和政府轉移支付的補充﹔行善,社會文明的一把標尺,人類同情心的天然表達,將源源不斷釋放出正能量。
 
新組織形態催生慈善轉型新格局
 
經歷了多事之秋的空前沖擊波,在尚未消散的信任危機中,中國公益慈善事業開始艱難而理性地謀求轉型發展契機。去行政化、去壟斷化、去暗箱化,改革潮勢不可逆轉﹔回歸民間本色、鬆綁社會組織,建設性力量期待生成。
 
從官辦慈善會自我革新,到非公募基金審批權下放、民辦非企業草根組織直接登記,這一系列改革創新試驗盡管還“在路上”,但已深度觸及組織架構、治理結構、運行機制和實踐方式,正在孕育著未來我國公益慈善新格局、新生態。
 
部分官辦慈善組織去行政化轉型提速,還原民間本色
 
今年7月,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發布的首份中國慈善會發展報告稱,截至2012年6月,全國共有縣級以上慈善會1923家。對30家省級以上慈善會調研發現,29家慈善會會長、理事長均為現任或曾任公務員,其中,8成多享受省部級待遇。
 
誠然,由於歷史淵源,在我國公益慈善組織發展初期,各地慈善會、紅十字會、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和宋慶齡基金會等,在衛生、民政、共青團和統戰等部門和單位的支持下,發展較快,長期承擔相關政府部門委托的工作任務,承擔在緊急狀況下運用政府資源和動員社會資源的職能。
 
然而,慈善的本質屬性終究是民間性。中外慈善事業發展到今天,已經主要不再是政府行為,而是社會行為。接受半月談記者採訪的百余家公益慈善組織有關人士普遍認為,由於政府代辦代管的背景,一部分官辦慈善組織存在論資排輩、效率低下、自主性差、不透明、不規矩等現象,讓其飽受詬病。
 
受訪的大多數慈善組織人士同時表示,當前亟待對部分有政府背景的慈善會和公募基金會等去行政化、去壟斷化,鼓勵更多的民間機構和社會人士依法獨立運作,與官方慈善機構互補、合作、競爭。
 
作為深圳最大的官辦慈善組織,深圳市慈善會的官辦身份近年來不斷受到質疑和挑戰。深圳市相關部門不久前完成深圳市慈善會改革調研報告,一場全新的變革即將破除這家官辦慈善組織的行政化色彩。
 
半月談記者從這份調研報告獲悉,深圳市區兩級慈善會每年接受捐款佔到全市70%以上,這對全市其他近20家公募基金會來說並不公平。結余的善款又沒有及時以救助項目方式實施,幾乎都沉澱到市慈善會的捐款賬戶上。而全市近800家具有服務和項目承接功能的公益慈善組織卻無法從中得到資金支持。
 
在深圳市慈善會的官方網站,半月談記者看到一份發布於2008年2月15日的章程,盡管章程已將深圳市慈善會定性為具有法人資格的公益性、非營利社會組織,但人們還是習慣於將其當做一個政府機構。事實上,我國各地慈善會法定代表人大都是當地民政部門相關負責人。深圳市慈善會也不例外,深圳市民政局原局長劉潤華在任時曾長期擔任深圳市慈善會法定代表人。
 
從2010年開始,深圳借鑒行業協會商會體制改革經驗,對具有政府背景的公益慈善類和社會服務類社會組織進行去行政化和去壟斷化改革。2011年6月,劉潤華毅然辭去深圳市慈善會法定代表人職務。
 
“這並不是心血來潮。”劉潤華對記者說,我們國家從計劃經濟走過來,開始時很自然就形成各級政府、各有關部門壟斷慈善組織和慈善的資源,這在初期有合理性。“現階段,政府應有意識退出,讓社會組織回歸其本來的民間屬性,成為社會建設的主體,形成與市場經濟發展方向相適應的新的社會治理結構。”
 
對於改革后的深圳市慈善會,其官方網站公布的組織結構圖顯示:該組織設有理事會、監事會、會長、常務副會長、秘書處,深圳市民政局局長不再擔任市慈善會常務副會長兼法定代表人。分區會長聯席會負責聯系深圳各區、街道、社區慈善會。
 
深圳市民政局將來仍然履行對全市慈善組織的登記管理職能,發揮行業指導作用,推動制定並落實相關立法和決策。但是,一旦改革,深圳市民政局對市慈善會將從業務主管單位改為業務指導單位,二者行政隸屬關系將取消,在職能、人事、財務、資產和辦公場地推行“五分開”,實現政社分離。同時,深圳市慈善會基金會職能將從市慈善會剝離出去,成立社團化、民間化的深圳市慈善基金會。深圳市慈善會保留行業協會職能的社團法人登記,實現“會會分開”。
 
正在探索官辦慈善組織新業態的不止是深圳市慈善會。原屬官辦的中國扶貧基金會,也逐步走上去行政化蝶變之路。雖然管理有層次、人員有分工,但是基金會裡的職位不再和政府級別挂鉤。該基金會秘書長王行說:“以前秘書長可能相當於正廳長級別,現在就不是了。我們也沒有了事業編制。”
 
改革后的中國扶貧基金會也不用行政力量去募捐,主要採取市場推廣手段。中國扶貧基金會和百勝餐飲集團合作開展了“捐一元,獻愛心送營養”活動,整個勸捐過程很流暢。
 
據記者調查,積極回應公眾關切,上海、北京、大連等城市也嘗試官辦慈善組織的去行政化及轉基金會。2012年全國兩會剛結束,北京市民政局宣布,今年將推動公務人員逐步退出慈善組織。去年北京新登記社會組織348個,其中基金會管理層已無公務員身影。首都慈善公益組織聯合會副秘書長程立岩介紹,目前聯合會的百余家會員單位中,70%已去行政化,無政府背景,無公務人員兼任領導。
 
然而,也應看到,“事實上,完全去行政化不現實。不僅我國,每個國家都有政府背景的公益慈善組織。”在首屆慈展會發布會上,民政部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促進司副司長徐建中表示,不能簡單理解行政化就是政府特權和資源壟斷,不是對所有公益慈善組織都去行政化。徐建中認為,我國慈善組織應多元化發展,互補協作。
(責任編輯:雲海)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