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4日  星期一 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廣州日報:慈善容不得一分錢的欺騙

2012年06月04日11:44    來源:《廣州日報》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各類慈善組織不能太“慈”,要“寬進嚴出”,多加看管,別讓一粒粒“老鼠屎”弄臟一鍋粥。
 
近日,媒體曝光中華儒商總會涉嫌詐捐,其號稱捐了5600萬元但實際到賬隻有30萬。北京市工商部門表示中華儒商總會辦公地已經人去樓空,對於其違規一事將繼續追查。
 
陝西一家媒體於今年3月底盯上“中華儒商總會”,連續發文死磕,“中華儒商總會秘書長”盧路則高調應戰,指責這家報紙“顛倒黑白”、“惡意誹謗”,懷疑媒體記者的“職業操守”,甚至還聲稱“報案”。孰料,不出3個月,人去樓空,杳如黃鶴!儒家有齊家治國平天下之抱負,有達則兼濟天下之情懷,欺世盜名、諾而少捐,“中華儒商總會”實在有辱儒家斯文。孔夫子地下有知,恐怕也會氣得七竅生煙。
 
“中華儒商總會”的所作所為,與更早之前被曝光的“世界杰出華商協會”簡直是一母所生,伯仲之間。其宣傳手法大致為:虛張聲勢,夸大會員數量、協會規模、慈善項目等,讓你堅信他們是“天下第一”﹔拉大旗作虎皮,“傍名人”(利用政要、名人的合照、題字、當名譽會長),以抬高身份,撈取資本。“中華儒商總會”聲稱郭台銘、何鴻燊等多位名人、政要、企業家是其名譽主席、會長和理事。“被主席”的陳光標聞后憤憤不平,公開與其撇清關系。
 
像舊時天橋表演,把戲不過是引子,賣藥賺錢才是目的。這些協會“高調宣傳”,為的是“低調做事”,悶聲發財。其斂財方式無非是:或收取高額入會費、賣各種頭銜、組織各種收費評選活動﹔或借某一項目,向社會募捐,募十捐一,中飽私囊。據《華商報》報道,“中華儒商總會”去年8月10日在陝西乾縣一中舉行的一場愛心捐助活動中,各界人士捐贈了大量錢物。這些錢如何運作,外界無從知曉。媒體披露,“中華儒商總會”多次活動中所用的銀行賬戶,均是私人賬戶(有的是盧路妻子賬戶),獨獨不見“總會”賬戶。若是真心事善,何不正大光明?
 
慈善是奉獻的、陽光的事業,應該由有愛心的人、光明正大地做,一旦所托非人,給慈善事業帶來的隻有深深的、難以彌合的傷害。社會上的愛心人士出於信任,把錢物交給慈善組織,希望愛心傳遞,扶危濟困,誰知錢物被截流,愛心被貪污,形而上的高標遭遇形而下的污褻,一如林黛玉遇上焦大。從哪裡跌倒,從哪裡爬起再跌倒,慈善事業哪堪一再試錯、反復折騰?當公眾“種下龍種,收獲跳虱”,善心結不出善果,慈善事業也就岌岌可危矣。對慈善道義上的戕害,是那些假慈善之名行不善之實的偽善者最大的惡。“郭美美”、“盧美美”之后,慈善事業一落千丈,發出一個清晰而又深刻的信號。
 
退回經濟層面,慈善組織、個人“諾而不捐”或“諾而少捐”,按照《合同法》及《公益事業捐贈法》相關條款,受贈人可以通過法律手段加以追討。假如這些組織、個人將公眾捐贈的善款挪作他用、私用,則是赤裸裸的經濟詐騙行為。“中華儒商總會”號稱捐贈5600萬元,實際到賬才有區區30萬元,諾與捐,天與地,是否有貓膩?管理部門不妨一查到底,看看詐捐的背后是否還存在記者懷疑的詐騙行為。
 
不斷被曝光的慈善組織乏“善”可陳的事件警示社會,對社會組織——尤其是各類慈善組織——不能太“慈”,要“寬進嚴出”,多加看管,別讓一粒粒“老鼠屎”弄臟一鍋粥。(練洪洋)
 
(責任編輯:鄒雅婷)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