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12日  星期二 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延遲退休,一個捂不住的難題

2012年06月12日10:11    來源:人民網-《環球時報》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人保部計劃下半年啟動彈性延遲退休的調研,這一引來巨大爭議的福利改革看來最終不會“光打雷不下雨”。延遲退休在歐洲多國引發激烈社會沖突,中國會實現平穩過渡嗎?
 
最近幾天針對這一設想的網絡投票結果都是否定性的。反對者據分析主要是兩大人群,一種是希望早些拿到退休金、自行安排以后生活的普通勞動者。二是擔心晚退休者擠佔優質工作崗位、從而影響自己前途的年輕人。應當說,他們的願望和擔心都有道理。
 
但有一點也是很清楚的,人保部把這個“爆炸性設想”推出來,是中國正逐漸走向老齡社會這個大現實逼出來的。這是中國全社會必須面對的現實難題,它不可能是少數人或者某個“既得利益集團”別出心裁搞出來的。
 
中國人均預期壽命已經進入73歲的較高水平,比印度高8歲。與退休金關系密切的中國城鎮裡,人均壽命更長。而在人均預期壽命七十幾歲的國家裡,中國的法定退休年齡目前是最低的之一。女性在50歲就法定退休,這在現代國家裡幾乎是不可思議的。
 
退休早,意味著社會要向退休者提供更長時間的養老保障,社會保障體系的負荷因此更重。中國退休年齡定得較低,一是新中國建國早期人均預期壽命隻有不到50歲,二是當年中國的城市職工人數很少,絕大多數國民都處在退休養老保障體系之外。
 
現在的養老形勢完全變了,領退休金的人越來越多,每人平均領退休金的年限也拉長了,而年輕人參加工作的平均年齡變晚,這使得退休者隊伍的擴大趨勢將越來越猛,逐漸壓過新就業者的增加趨勢。
 
這個現實問題是中國上下必須直面的,人保部現在就把它提出來,供全社會充分討論,承受各種憤怒情緒,我們認為,這樣做比捂著問題,用寅吃卯糧、透支子孫的競爭力來討好公眾,是一種更負責任的表現。
 
歐洲一些小國尚可以靠借貸和外援搞社會福利,中國這樣的世界第一人口大國,所有社會福利隻能源自社會成員的創造和集體積累。中國人的福利意識正在快速覺醒,但在很多時候,歐美最好的福利標准被拿來做了參照坐標。這同中國的社會實際生產水平嚴重不對接。
 
發展民生成為中國當下社會運行的核心目標,這當然很好。長久以來,中國社會福利一直都在很低的水平線上,中國人如今關注福利其實是對過去的一種補課。然而,中國人的福利觀一定要扎根經濟發展的現實,提高福利不可搞“大躍進”。即使中國有意,也不可能成為放大上百倍的“大希臘”,因為決不會有一個大一百號的“超級歐盟”為中國輸血。
 
希望中國彈性延遲退休的計劃能夠設計得更縝密,也能最終推行得更順利些,而不像歐洲國家那樣伴隨大量非理性抗爭。中國的體制應有助於公眾對國家實際情況的了解,擴大社會對這個問題的共識。對一旦推行這一制度所遇到的具體問題,國家也應更有能力予以化解。
 
延遲退休將是未來若干年中國的大事,中國會以多少社會及政治代價做好這件事,將是這個國家標志性很強的試金石。
 
(責任編輯:鄒雅婷)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