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3日  星期一 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我國養老金空賬以25%速度擴大 2015年或現支付缺口【2】

2012年07月23日16:48    來源:《經濟參考報》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曹遠征:缺口18.3萬億

這一缺口才是值得關注的長期問題

如果上述結論還在容易理解和接受的范圍內,那麼近期引發廣泛爭議的“養老金缺口18.3萬億”就顯得不那麼淺顯易懂了。

中國銀行(2.70,-0.04,-1.46%)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在此前一份研究報告中稱,到2013年,中國養老金的缺口將達到18.3萬億元。在目前養老制度不變的情況下,往后的年份缺口逐年放大,假設GDP年增長率為6%,到2033年時養老金缺口將達到68.2萬億元,佔當年GDP的38.7%。

對此,有媒體質疑該數字聳人聽聞:“2011年還結余近2萬億元,看人口結構,2012年、2013年不會出現猛然增加的退休人員,同時養老保險的覆蓋范圍還在繼續擴大,實在不太可能收支缺口忽然增至18.3萬億元之巨。”

對此,曹遠征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解釋說,“1.9萬億的結余指的是現金流量,而18.3萬億則是存量。現金流量有結余不代表沒有虧損。”

簡單來說,如果要維持現在的養老金給付水平,除現在已有的養老金(即上文中所指“結存”)以外,我們在2013年這個時點,還需要另外18.3萬億的養老金,才可以保証未來70年退休金的發放。

也許這一概念聽上去有些杞人憂天的意味,但專家指出,與仍在可控范圍內的“空賬”相比,這一缺口才是真正值得關注的長期問題。隨著人口老齡化和繳費的人數趨於下降,流量和存量的問題會相互轉化並可能威脅到養老金支付。

參與上述18.3萬億缺口報告撰寫的中國銀行研究員廖淑萍指出,“如此大的存量缺口意味著,未來某一個年份后,中國年度的養老金流量缺口會是負的,而且還會不斷擴大。”

另據報道,中國社科院財貿所學者高培勇和汪德華最近的一項研究指出,在現有社保制度框架下,要確保2020年中國每個退休者都能領取養老金,以替代率(即領取養老金佔該年社會平均工資的比重)52.4%計算,養老金支付缺口都會持續增加。最早在2015年,中國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就會出現支付缺口。

兩位學者預計,如果現在不能未雨綢繆,及時調整政策,到2050年,養老金缺口累積將達到該年GDP的95%。這樣巨大的資金缺口,必將使國家財政不堪重負,需要轉嫁給當代企業或進行代際轉移。

養老金缺口危機的背后

制度設計累積雙重風險

上述三個“缺口”並非同一概念,但無論從哪方面考量,養老金危機都已經是難以回避也無法忽視的問題。

我國養老保險制度建立不過區區二十年,為何就已陷入了困境?專家指出,在短期內,我國養老金收支壓力主要來源於制度設計導致的轉軌成本﹔而在中長期內,人口老齡化將逐漸成為導致養老金收支缺口的更為主要的因素。

事實上,養老金缺口將進一步加大的判斷正是基於一個重要事實:即老齡化的推進和平均壽命的提高。我國是世界上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國家之一,目前中國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接近1.3億人,全國31個省區市已有26個進入老齡化狀態。

除去老齡化的威脅,養老保險困局可能在制度設計之初就埋下了隱患。

1997年國務院正式確定了全國城鎮職工養老金制度從過去現收現付的企業養老制,向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基本養老保險轉變。這種制度設計,具有過渡期的特征,其本意乃是寄望於兩種制度的優勢互補,但事實上累積著當期支付赤字和積累資金貶值的雙重風險。

另一方面,上海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就業與社會保障研究室副主任張啟新認為,制度設計之初錯配了公平與效率的關系。他認為,當時改革的一個重要背景是國企改革,為了幫企業減負,把本應是企業或政府負擔的部分養老責任全部讓社會保障來承擔了。此外,張啟新指出,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開始的養老金制度的改革與國際上大多數國家養老金制度改革的背景不同,“國外是直接面對老齡化問題,但當時我國老齡化問題並不嚴重,大家也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他說。

盡管各方對於養老金前景莫衷一是,但目前的所有討論,仍集中在“制度覆蓋人員”的范圍內,目前仍處於碎片化的社保制度如何解答尚未納入到養老保險體系中來的農民、流動人口、失業人員等群體的養老問題,或許將是一個更加復雜而漫長的過程。

跛腳的三條腿凳子亟待修補

李唐寧

多年難產的個人延稅型養老保險有望在今年下半年取得一定進展。保監會在近期召開的保險監管工作會議上提出,要重點推進個人延稅型養老保險發展。這一提法引發各方密切關注。這一稅收優惠政策也被認為是完善我國脆弱的養老保障體系的契機。

從國際上看,養老保障體系通常由社會基本養老保險、企業年金和個人商業養老保險組成。在美國,養老金總資產20多萬億美元中,政府養老金佔比12.5%,企業年金佔比64.0%,個人退休賬戶佔比23.5%。

而與國際上這種“三條腿凳子”結構的養老保險體系不同,在我國整個養老保障體系中,企業年金和個人商業養老保險的作用非常薄弱。數據顯示,到2010年底,中國的養老金總資產2萬多億人民幣中,政府養老金佔比89.5%,企業年金10.5%,個人退休賬戶幾乎沒有。

首先,作為唯一支柱在苦苦支撐的社會基本養老保險明顯力不從心,除去各類缺口問題,替代率呈逐年下降趨勢:1999年之前,中國企業職工養老金的替代率總體維持在75%以上,但到目前已下降至50%以下,因此,僅僅依靠社保維持原有生活水平基本不再可能。

其次,作為“第二支柱”的企業年金,運行多年但步伐緩慢,不管從佔GDP比重、員工參與率和替代率方面,都與全球尤其是發達國家存在很大差距。

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末,全國隻有3.71萬戶企業建立了企業年金,參加職工人數為1335萬人,粗略計算,建立年金計劃的企業數僅佔當時企業總數的0.31%,參加企業年金計劃的職工人數僅佔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數的5  .19%,佔就業總人數1.51%。從規模來看,2011年企業年金資產佔我國GDP的比重僅為0.76%,而全球企業年金佔全球GDP的比重約38%。

同時,在公眾對商業保險的認知度較低的情況下,個人儲蓄性商業養老保險對基本養老保障的支持也顯得力不從心。根據中國保監會及國家統計局的數據,截至2010年末,相對於發達國家12%的壽險深度及1500美元左右的壽險密度,中國的壽險深度僅為2.67%,壽險密度僅為794元人民幣。

因此,在人口老齡化不斷加速的情況下,需要正視過度依賴基本養老保險帶來的風險,盡快形成國家、企業和個人三方責任的合理分擔。

而稅收優惠政策正是鼓勵企業及個人補充養老保障第二、第三支柱的有力措施。保監會重點推進的個人延稅型養老保險,將使得個人收入中用於購買商業補充養老保險的部分、其應繳個人所得稅得以延期至將來提取商業養老保險時再交稅,這對於個人商業養老保險賬戶的補充無疑是個重大利好。另據媒體報道,財政部等有關部門也在考慮出台第二支柱企業年金個人繳費部分的稅收優惠政策。如若上述激勵措施得以盡快推出,養老保障體系“三條腿凳子”的建立或將指日可待。

(責任編輯:墨言)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