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4日  星期二 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養老金缺口說法盤點:制度設計累積雙重風險【4】

2012年07月24日09:09    來源:《經濟參考報》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養老金缺口危機的背后制度設計累積雙重風險

上述三個“缺口”並非同一概念,但無論從哪方面考量,養老金危機都已經是難以回避也無法忽視的問題。

我國養老保險制度建立不過區區二十年,為何就已陷入了困境?專家指出,在短期內,我國養老金收支壓力主要來源於制度設計導致的轉軌成本﹔而在中長期內,人口老齡化將逐漸成為導致養老金收支缺口的更為主要的因素。

事實上,養老金缺口將進一步加大的判斷正是基於一個重要事實:即老齡化的推進和平均壽命的提高。我國是世界上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國家之一,目前中國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接近1.3億人,全國31個省區市已有26個進入老齡化狀態。

除去老齡化的威脅,養老保險困局可能在制度設計之初就埋下了隱患。

1997年國務院正式確定了全國城鎮職工養老金制度從過去現收現付的企業養老制,向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基本養老保險轉變。這種制度設計,具有過渡期的特征,其本意乃是寄望於兩種制度的優勢互補,但事實上累積著當期支付赤字和積累資金貶值的雙重風險。

另一方面,上海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就業與社會保障研究室副主任張啟新認為,制度設計之初錯配了公平與效率的關系。他認為,當時改革的一個重要背景是國企改革,為了幫企業減負,把本應是企業或政府負擔的部分養老責任全部讓社會保障來承擔了。此外,張啟新指出,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開始的養老金制度的改革與國際上大多數國家養老金制度改革的背景不同“國外是直接面對老齡化問題,但當時我國老齡化問題並不嚴重,大家也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他說。

盡管各方對於養老金前景莫衷一是,但目前的所有討論,仍集中在“制度覆蓋人員”的范圍內,目前仍處於碎片化的社保制度如何解答尚未納入到養老保險體系中來的農民、流動人口、失業人員等群體的養老問題,或許將是一個更加復雜而漫長的過程。

(責任編輯:星燁)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