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4日  星期二 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養老金缺口說法盤點:制度設計累積雙重風險

2012年07月24日09:09    來源:《經濟參考報》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編者按:中國社會正面臨一個嚴峻的現實———老齡化加速逼近,而社會保障不夠完善、相關產業未成規模、失能老人生存堪憂。在這個現實面前,如何讓我們的老人頤養天年?養老之憂,正在成為人們的普遍憂慮,也成為我國社會轉型期一個無法回避和必須解答的重要課題。本報將以此為主題,從多個側面探尋我國養老困局的制度症結和解憂之道,並以系列報道的形式在深度版推出。今天刊出第一期“養老之憂·資金之困”。

養老保險“空賬”正在以25%左右的速度擴大!根據社會科學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最新給出的數字,2011年城鎮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空賬”已經超過2.2萬億,較2010年增加約5000億。

在我國,社會養老保險一直以來被看作是退休后收入的最重要支柱。隨著人口老齡化日益加劇,我國養老保障賬戶的缺口成了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有報道說,2013年全國養老金缺口將達到18 .3萬億元﹔也有報道說,2010年底,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累計結存為1.54萬億元﹔2011年末,結存1.94萬億元。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梳理有關養老金“缺口”的N個版本,記者發現,各種“缺口說”的背后是人們對於老齡化加速下的我國養老保險制度的深層擔憂。養老的錢夠不夠?成為養老之憂的首要困擾。

鄭秉文“空賬”2.2萬億最早引發關注的養老金“缺口”版本

社會科學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近日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透露,2011年城鎮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記賬額為2.5萬億左右,而實賬部分僅為2703億元左右“空賬”達到2.25萬億。

所謂“空賬”,是指盡管你的賬戶裡名義上有錢,但實際上卻只是個無法兌現的空頭數字。這是最早引發輿論關注的養老金“缺口”版本。

實際上,這是我國社會保險制度所必須承擔的轉軌成本的一部分。

目前我國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施行的是上世紀90年代確立的“統賬結合”制度,基本養老保險由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兩部分組成。社會統籌部分由單位負擔繳費,為單位職工工資總額的20%,個人賬戶則由職工個人繳費,為個人工資的8%。前者“現收現付”,用於支付已退休人員的養老金,后者實行的是長期封閉積累、產權個人所有的“完全積累”制,原則上不能調劑借用。

然而,由於在現行養老保險制度確立之前,企業員工基本無需繳納養老保險費用,所以現有的養老保險基金中沒有這部分職工的個人賬戶部分。但在養老保險制度設立之后,這部分職工退休后卻從養老保險基金中領取養老金。因此,僅靠統籌賬戶不足以應對當期發放,加之各地財政實力不同,多數地區不得不在實際上採用了“現收現付制”的方法,即挪用個人賬戶的資金、用正在工作的一代人合計繳納的28%的月工資來支付現有退休人員的退休金,個人賬戶僅僅記賬,上述2.5萬億的記賬額由此形成。

為解決這一問題,我國從2000年開始了“做實”個人賬戶試點。截至2011年底,參與試點的遼寧、江蘇、山東等13個省份共積累個人賬戶基金2703億元,但其與記賬額之間的差額,仍達到2.23萬億元,此“空賬”被輿論定義成了養老保險“缺口”概念而廣為傳播。

事實上,首個參與“做實”個人賬戶試點的省份遼寧省從三年前就開始借支養老保險個人賬戶資金用於支付當前養老金,這也被看做試點已在事實上失敗的標志。而從近兩年數據看,空賬擴大的速度正在變快:從2008年到2010年,“空賬”由1.4萬億升至1.7萬億,增加3000億,而2011年一年就增加了5000億。

(責任編輯:星燁)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